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_AV无码AV吞精久久免费_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看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密桃_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少妇作爱片视频

您好,歡迎訪問成都鑫創儀器有限公司網站!

詢盤 您暫無詢盤信息!

成都鑫創儀器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

13808200758

028-87738862

從廣州車展看新能源車市 市場拐點蘊含新機遇

作者:admin     發布日期: 2019-11-29     二維碼分享

11月23日,被稱為車市風向標的廣州車展拉開帷幕,本次車展既吸引了國內各大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參展,也匯聚了來自國外的汽車品牌,作為今年一個A級車展,廣州車展在為今年汽車市場畫上句點的同時,也預示了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尤其值得關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在補貼退坡的當下,增長勢頭的下降讓此前占盡優勢的中國品牌推出新能源產品時更加務實。另一方面,看到機會的合資品牌也開始大舉進入市場。

合資品牌開始大舉推出純電動汽車

2018年,中國車市28年來出現負增長,新能源汽車卻在逆勢增長,被稱為車市“一抹暖陽”。但自從今年7月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漸感寒意,按下了逆勢增長的“暫停鍵”。中汽協數據顯示,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5萬輛和7.5萬輛,產量環比增長6.2%,銷量下降5.9%,同比分別下降35.4%和45.6%。這也是補貼退坡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連續第4個月銷量下滑。

雖然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表現不佳,但在本屆車展上,新能源汽車仍是熱度不減。本屆廣州車展共有1050輛展車,其中新能源汽車為182輛,占總數比例近17%,這數字相比去年提升了3個百分點。未來,新能源汽車依然將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大眾純電動ID.3、豐田純電C-HR、本田純電動VE-1、標致純電動e2008、起亞純電動K3、雪佛蘭純電動暢巡……合資品牌的純電動車粉末登場,在本屆車展上迎來了集中爆發。

就連豪華品牌也不例外,奧迪e-tron和Q2L e-tron亮相奧迪展臺,前者是奧迪純電動產品,后者則是奧迪國產的純電動車;奔馳的EQC已經上市,本次車展帶來了EQS概念車,未來,越來越多的奔馳EQ系列純電產品將投放市場;就連一向主打混動市場的雷克薩斯,也在本屆車展上帶來了旗下純電動車型——全新雷克薩斯純電動UX 300e。甚至就連特斯拉的國產Model 3長巡航里程版也在本屆廣州車展上亮相。

事實上,幾乎所有耳熟能詳的合資品牌都推出了自家的純電動車型,產品投放力度可見一斑。記者統計發現,本次車展新能源汽車一共有182臺,合資品牌70臺,占比將近40%。

由此可見,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市場指引,合資品牌都在積極向電氣化轉型,且有實際產品落地。這也意味著,2020年會有越來越多的合資純電動車型進入市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應對挑戰 中國品牌選擇深化優勢

面對大眾豐田等跨國汽車企業進入中國電動車市場,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有觀點認為,只有進一步發揮中國在互聯網、通信等領域的優勢,將電動化和智能化相結合,中國的電動車才能在未來的賽道中取得成功。

一汽亮出全新純電戰略,基于BME純電平臺推出純電車型C105EV;廣汽新能源推出純電概念車型EN0.146,刷新電動汽車低風阻新紀錄。

補貼退坡使得當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加理性,同時也讓很多中國品牌車企率先剎車,不再激進。長城與上汽兩大自主車企分別推出了WEY VV7 PHEV/GT PHEV與榮威RX5 MAX PHEV、名爵eHS等車型,插電式混動的能源方式,豐富了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三電技術與自動駕駛系統方面,中國品牌對于L2級自動駕駛系統上的應用更為積極。面對合資品牌在產品端的大舉進攻,中國品牌選擇以技術“賦能”,進而提升競爭力,以此拉開與合資品牌在產品上的差距。

造車新勢力回歸理性

在經歷了初期的“狂歡”之后,造車新勢力開始回歸理性。本屆廣州車展中,蔚來、小鵬、威馬、天際、拜騰、SERES(賽力斯)等造車新勢力都攜旗下新車參展。其中,SERES(賽力斯)和拜騰是第1次參展。

拜騰旗下車型M-Byte迎來量產版車型;小鵬旗下的第二款產品P7也正式發布,新車定位于純電中型轎車譜系,進一步增加了小鵬汽車產品線;威馬汽車則帶來旗下定位更高、尺寸更大的EX6 Plus車型,并公布價格。

顯然,的造車新勢力們已經開始慢慢站上主流的舞臺,并開始打造自身的產品矩陣。

而缺席此次車展的造車新勢力,多數都未實現量產交付。在眾多亮相的車型中可以看出,造車新勢力們即將全部進入量產階段。而隨著量產車型的陸續推出,造車新勢力們將接受市場嚴苛的檢驗。

顯然,隨著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將面臨更加市場化的環境,中國電動車行業走到拐點時刻,也將誕生全新的市場機會。冬天已至,但春天并不遙遠。電動汽車仍然是汽車業的大勢所趨。而硬件能力也將不再是衡量汽車的標準,軟件能力越來越重視,汽車變得越來越智能。

——轉載自人民日報